报导 | 摄影:蔡绮雯
沿着汝来国民华小直走的街上,抬头看见参差不齐的屋顶,老店夹杂着翻新过的新店并列,依旧掩盖不了老街的韵味。我继续向目的地的方向前进,穿过两条小巷,再过几间店面,终于到了。右脚刚踏进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店里,并没有发现警卫的踪影,却有种“守卫森严”的感觉。这儿,就是经营了半个世纪的建成当当铺。店里没有任何摆设,只有两张,只有一排高高的白钢柜台。不知为何,头脑闪过港剧《当旺爸爸》的画面,剧中的当铺和眼前的没有多大的差别,只是少了顾客和店员“笑笑地讨价还价”,少了老街该有的人情味。
想要进入店铺内部,必须通过两道厚厚的白钢门。店员解开密码锁,“哐噹”的一声后,我推开大门,这一系列动作,有种进入密室探索的氛围。确保门关紧后,转身迎来笑容灿烂的“二叔公”,紧张的心情便消失不见了。
二叔公,泛指粤港地区从事典当行业的老板,而眼前的二叔公正是五十来岁的第二代接手人,赖品康。他从小就在店里帮忙,长大以后就顺其自然地接手这门家族事业。
“当时候,除了金饰以外,大家都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来当。还记得曾经有人搬着缝纫机来到店门前,真不懂爸爸在当时候是怎样估价。这件事情传开以后,客户来当的东西几乎都是他预料范围以外的物品。”
此时,我又发现他的嘴角上扬了。按照他的描述,那时候的当铺应该是这样的…脚车,缝纫机排列在外、橱柜,桌凳陈列分明、衣服,首饰摆设在内,货品种类繁多,可说是另类的杂货店。现在的店铺只接受金饰交易,店内除了坚固的保险箱之外,就只剩下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了。
他说,这行主要客户为中下阶层,需耐心对待,总不能因为顾客不知道行规而感到烦躁。
“一时周转不灵,去当铺典当物品总比向大耳窿借钱来的机智。”根据政府所设下的规定,当铺的利息比“借90还100”来的低,一个月的利息为2%,物主还可在半年内赎回物品,但是逾期者一概以断当论,赎不回被典当的物品,绝无“淋红漆”等事件发生。
来当铺,要么就是没有钱所以来典当东西,要么就是有钱了所以赎回东西。但因现今的治安不好,赖品康发现很多顾客都认为金饰放在家里相当不安全,所以都把金饰‘当’出去,并按时在半年内赎回,避免断当事件发生。这举动无疑让当铺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——“银行保险箱”。
和他谈话的当儿,我不时观察店里的人流,当铺的生意可谓门可罗雀。他说,经济不景气,金价又大起,很多人都没有购买金饰的能力,甚至有人拿着家里仅有的金饰去卖,然后存款进银行。既然市场上的金饰交易量不多,那么只接受典当金饰的当铺生意自然也少了许多,前途更是个未知数。
“这也没有办法,只有见步行步了。”
我想,随遇而安,知足常乐,大概就是赖品康现有的心态吧!典当行业就像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行业,随着社会的变迁,逐渐走向消失。倘若这些曾经陪伴我们长大的店铺都成了回忆,或许我们的后代就只能从我们口中,仰或是在历史书上了解典当这门行业了。
店铺招牌上的痕迹仿佛在述说老店的历史、街道的印记。
赖品康叹息传统老店前途茫茫。
三叶吊扇“哒哒”作响,反衬了店里的寂静。
店铺招牌上的痕迹仿佛在述说老店的历史、街道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