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人生的告别仪式

        如果有一天,当你睁开双眼发现身边的一切一切都是陌生的,而熟悉的人事物都不复存在,我想也许你已告别这个花花世界到另一个国度了。不管是老天的安排、命中的注定、亦或是死神的召唤,这都是我们从未敢坦然去面对的。

       可曾想过有一天当你在别人的脑海里只剩下回忆时,是否会感到莫名的恐惧?对死亡的未知让我们害怕,怕的让我们对这个话题避而远之。然而,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着这么一群愿意为人生谢幕礼付出的工作者,他们的专业——殡葬业,是值得我们尊敬的。

       芙蓉的老街内其中有一条街道被称为“棺材街”,那里的商店以长生店居多。小时候经过这条老街,我内心总会有浮现很多疑问,为什么各个店内都会摆放着巧克力色的长方盒子?为什么没有其它商品?长大了,我才知道那是每个人告别这个世界后安置身体的棺材。

传承祖辈心血

       写这一条老街的故事,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个神秘的行业。走进其中一间长生店,让我惊讶的是老板竟然只是27岁的年轻伙子,他斯斯文文的架着一副眼镜,正坐在办公椅子上处理文件。

        他是吴俊耀,是这间长生店的第五代传人。与他详谈后,我才知道这是一间百年老店,自1912年营业至今,已超过一个世纪了。他刚从爸爸手中接管这份家族生意,虽然年纪轻轻,但自小就对这个行业有兴趣,更计划把这份工作视为终身事业。

       从懂事开始,他就常常跟随爸爸学习如何处理客户家属的身后事,刚开始也如常人般对遗体非常恐惧、不敢接触遗体。他忆起小时候的趣事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说,记得当时只要一看到遗体从停尸房被推出来,他就立刻飞奔下楼,找一个地方躲起来。

       “我第一次接触时很怕,但是我跟自己讲要用钱就要工作,要工作就要尝试去接触遗体,弄干净就可以送走了。”

       但是长大后,他逐渐了解这是一门家族生意,如果他永远都不敢动遗体,就不能继承家业。因环境所逼,他尝试克服心里的恐惧,并说服自己这是一门专业,从先开始鼓起勇气看遗体,之后再慢慢跟老师傅学习尝试接触。

        “如果我不学,爸爸退休了,老师傅又不要做,那我可能会被他们威胁,也不能自己做主。”

       虽然早已对丧礼哀伤的气氛麻木了,但是当提及他的亲人过世时,俊耀的语气还是会流露出一丝丝的悲伤。他说,爷爷过世时,他的内心有很深的触动。小时候顽皮爷爷会拿拐杖追着他打,想起与爷爷的共同回忆,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
       “我会想到他带我去吃早餐,生病时他来看我,我还是会掉眼泪。”

       忆起与爷爷经历的往事,俊耀的思绪掉入了时光隧道,他苦笑的说,爷爷经常与他为了各自想要观赏的电视节目而起争执,偶尔讲话也会比较大声,大家都很怕他。尤其是在客户面前,爷爷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想法,不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。

行善积功德

       另一方面,询及有人说殡葬业在别人的悲伤中赚钱,他说会根据顾客的能力提供不同素质和价钱的服务,秉持着一分钱一分货的服务精神。令我感到意外的是,几乎每个月他都会遇到完全没有能力为家属处理身后事的顾客。

       “有些甚至连一副棺木都负担不起,单亲家庭的或者是一些在老人院没有亲人理的老人,我会捐给他们,当做善事。”

       与俊耀有类似经验的是在“棺材街”经营另一家殡葬服务的老板,张德湋。他说,之前随朋友进芭场打山猪时认识了一些原住民,当时看到他们自己钉棺木,心想不如直接捐给他们。捐了一次后,当原住民又有亲戚过世时,也会寻求他的协助,目前一年平均捐了大约40副棺材。

       另外,经营殡葬服务的同时,他开办了一家老人院,免费收留那些没有亲人照顾的老人,包括一些中风或者精神有问题的。院内的老人过世时,他也会亲自为他们处理身后事。

       令我钦佩的是,虽然张先生已年过半百,满脸皱纹,他对社会关怀的这份热心却不逊于年轻的一辈。目前,他的计划是用经营殡葬服务所赚来的钱维持老人院的开销,让无依无靠的老人们也能拥有一个避风港。

感恩 因我们还在

       他们的分享让我对殡葬业不再感到陌生,同时也领悟到其实死亡离我们只是一步之遥,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事。

       我们应该趁自己还能呼吸、还有生命,多去感恩身边人的付出与关怀,少去计较别人的错误与过失,好好的去经营自己的生命,让它更有价值不留白。

报导| 摄影:何慧欣

© 2017 by Student Of Journalism In Chinese Media ,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. Proudly created by Little Force Creates Great Power.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bottom of page